• info@hwemgroup.com
  • (021) 65650412

患者版医改方案连载系列之八:第3-4章内容

2020 08 24

 

 

导读: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在医患匹配环节不受非医学因素的干扰,同时尊重患者的意愿。

 

第三章 患者版医改方案:建立一套可控式有序竞争机制(续)

3.1  设计理念

3.2具体操作流程

通过以患者需求为中心而设计的一条环环相扣、无缝对接的医疗服务链实现构想。如图4-3所示,患者不需要自己操心如何获得最佳的诊疗服务。

1.   正常状态:在居民身体处于正常状态时,邻居医生为其提供日常保健知识,提高其健康素养,减少其生病的机会。邻居医生不但了解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还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情况。他们提供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服务。

2.   出现疾病:当居民感到身体略有不适时,将首先咨询自己的邻居医生,听取专业指导意见。

3.   需要简单的医疗服务:如邻居医生对接诊有把握,则在其工作室进行处理,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解决问题。

4.   需要专科诊疗服务:如果邻居医生认为自己处理不了,则通过系统为居民进行精准的医患匹配,并同时为居民预约好就医时间。当居民到医院就医时,邻居医生的角色既是居民的医疗服务代理人,也是专科医生的专业情报员。专科医生可以看到居民的健康档案,邻居医生所做的病情记录,及与疾病相关的其他信息,如生活习惯、职业、情绪等信息,让专科医生有更多的参考信息。就诊结束后,专科医生将开出两份医嘱,一份给患者,一份给患者的邻居医生。接下来,邻居医生将按照专科医生的医嘱跟进对患者的服务,直至一个诊疗周期结束(即患者康复或病情缓解)。一次完整的诊疗结束后,邻居医生将依据居民的康复状态如实填写诊疗效果,该信息将同步向接诊的专科医生、居民公开。

640.webp.jpg

                                             

4‑3邻居医生全程管理与服务居民的流程

5.   需要专家诊疗服务或多学科联合服务:当遇到较为复杂的情况,首诊的专科医生难以判断或诊疗效果不佳时,邻居医生要提出把患者转介给相关的专家,要确保不会出现截留患者延误诊疗的情况发生。邻居医生也可以通过医患匹配系统为居民重新选择医生。如果居民所患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并且问题比较复杂,则邻居医生要为他联系合适的医院,预约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

6.   康复状态:进入康复环节后,邻居医生将继续服务居民,直到居民完成这一个诊疗周期。邻居医生会督促居民遵从医嘱,记录其康复情况。全程给予居民安慰与帮助。

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在医患匹配环节不受非医学因素的干扰,同时尊重患者的意愿。在自由竞争环节让市场发挥作用,同时又能确保疑难病、危重病患者的利益不因竞争而受到损害。关键是政府能有效监管市场,让竞争只发挥正面作用,有效压制其潜在的副作用。

 

第四章 实施患者版医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4.1 能否实现从社区导入患者

居民愿意在身体不适时首先去找邻居医生,是可控式有序竞争机制实施的前提条件。现在,基层医疗最大的苦恼恰恰就是无法吸引患者到来。只有改变服务模式才能实现从社区导入患者。

4.1.1提供与需求匹配的服务

居民愿意接受邻居医生管理的前提条件,一定是邻居医生可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的需求是什么?

在试探居民对邻居医生的需求时,我假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你家附近住着一位基层小医生,你与他相熟,彼此关系不错,但是他的诊疗水平很一般,远不如大医院的医生。那么在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时,你还是会向他求助呢?共有7个选项,分别是:

1.   在身体感觉不适时,向他咨询一下该怎么办  

2.   上医院前,问问他应该挂哪个科的号 

3.   到大医院就诊后,请他鉴定一下医生开的检查项目、药品是否合适,哪些是多余的  

4.   到大医院就诊后,找他讨论一下病情,了解更多的注意事项

5.   购买或使用他人推荐的保健品前先咨询一下他的意见

6.   收到来自朋友圈、商家的各种健康宣教信息时,请他鉴别真伪

7.   当诊治期间病情加重时,请他帮忙判断一下是否与专科医生的诊治失误有关,请他给点建议

图5-1是我在2017年做的居民问卷调查结果。就诊前的咨询需求最高,这与我们的日常感受比较吻合。

一个人生病后未必会马上就往大医院跑,总会想:这是怎么回事了,我需要上医院治疗吗?如果确定要上医院,就会蹦出下一个问题:这应该看哪个专科?接着还要考虑选择哪家医院比较合适。

我们一直都忽视了居民的这个强烈的就医指引需要。生活中,人们总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医生朋友,可以咨询一下。而医生们却抱怨长期被熟人“打扰”,既痛恨又难以拒绝。医生们最担心的还是“隔山买牛”的风险,万一自己的指引出了问题,熟人并不会比陌生人更讲理。

2.webp.jpg

51居民对邻居医生的需求

调研结果告诉我们,现阶段患者虽然不信任基层小医生的诊疗水平,但是不等于不需要小医生提供的专业咨询服务。

这其实是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让基层医生与医院专科医生“比武”,总以为只有打败专科医生,才能把患者留在基层。让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表现。这样做只能让基层医生输得更惨,患者更加不买账。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满足患者迫切需求的差异化服务而吸引患者。最不应该的是让基层医生与专科医生“比武”。因此,我们要重新设计基层医生的工作内容,让他们与患者做邻居、做朋友,做患者的医疗服务代理人。提供就诊前咨询服务,给患者帮助与安慰,指引患者找到合适的医生,免得他们病急乱投医。

4.1.2嵌入社区生活

除了提供的服务要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之外,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邻居医生工作室要采用嵌入社区生活模式运作。

嵌入社区生活的3个特点:

1.   高密度布点。邻居医生工作室设在居民区内,一个工作室签约服务4500名居民。居民到工作室去一趟,就跟上街买个早点一样的便利。这样做才能吸引居民“一点小破事”都想去找邻居医生问一问。

2.   高社区属性。邻居医生工作室的医生与护士必须全部居住在所服务的居民区内,与社区居民经常接触,熟知、理解社区的生活、文化,人口构成与特点。工作室的服务时间从早上8点至晚上10点(午间休息2小时),全年无休。

3.   高信任度。工作室的医护人员与居民是邻居关系,熟人关系。其服务对象之间也是邻居关系,熟人关系。在这样一个真实的近距离的朋友圈内,欺骗与破坏信任行为的代价将会变得非常高。工作室的医护人员远比医院的医护人员更懂得患者的情感需求,具备提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服务的基础条件。

提供的服务要能够满足居民需求,采用嵌入社区生活模式运作,签约后居民可免费获取工作室的基本服务。预期这样的服务可以让居民乐意接受邻居医生的管理,从而能成功从社区导入患者。

4.2财政能否负担

这回居民是乐意了,但是财政负担得起吗?我的设计是要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就把邻居医生工作室建起来。

采用最小单元模式运作,可让工作室的成本降至最低。以下为一间邻居医生工作室的配置:

1.   一套2-3居室的普通民居(约60-100平方米左右)。

2.   一名全科医生与一名护士组成一个小组,三个小组成立一间工作室。

3.   只配置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具有便携、可移动的特点。

4.   总部临床药师远程审方,提供用药安全咨询服务。

5.   不设药房,所需药品由居民到附近药店自提/购买,或选择物流配送至家中。

6.   检验项目送第三方,检查项目委托第三方。

7.   不设收费员,居民通过刷卡/手机支付,或由附近便利店代收现金。

按照上述的设计,工作室的费用支出主要是工作室租金、医护住房租金、医护薪酬、基本设备购置与维护、管理费等。假设在广州构建邻居医生工作室,我们按照广州的消费水平测算成本。

1.   工作室租用普通民宅,预算工作室租金:6万/年。

2.   工作室为每人租一套房子。预算房租:21.6万/年(按照每人每月3000元房租计算)。医护人员把家安在所服务的社区内,是邻居医生的重要特征。

3.   预算医生年薪90万,每人30万;护士年薪30万,每人10万。

4.   预估其它运营费用,包括设备购置与维护、管理费、医护人员培训支出等约:32.4万。

按照上述预算,一个邻居医生工作室一年的运营费用共计为180万。按照一个工作室服务4500名居民,每名签约居民年收费400元计算,一个工作室一年收入180万元。

政府要支付的这400元/人的资金从哪里来?可以从城职/城居医保门诊统筹资金中拨一部分过来,优先用于支付邻居医生工作室的服务。这样政府既能够有效管理居民健康而又不必增加财政负担。详情参看本提案5.3改革医保门诊统筹。

下一期内容:

第四章 实施患者版医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续)

4.3   邻居医生数量缺口能否解决

4.3.1 巧用新生力量 

4.3.2 工作条件与新生代的需求吻合 

4.4   医患匹配系统是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