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hwemgroup.com
  • (021) 65650412

选派医务人员超过8万人次,公立医院如何做好健康扶贫?

2021 03 15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隆重举行,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实现了建档立卡户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我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返贫户占42%以上,是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成因。为此,相关部门联合推动健康扶贫工程。2017年《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印发,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病种,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提升贫困地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019年《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方案》印发,指导各地坚持目标标准,强化政策措施,全面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通过对口支援和医疗保障两个方面的努力,解决贫困人口健康问题取得了骄人成果。

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医疗保障实现了脱贫,但非常有可能返贫,通过医疗资源整合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实现健康扶贫能更大程度上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

优势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公立医院,所以,我们还是建议还是要大力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依靠其优势医疗资源,改进对口支援方式稳固脱贫成果。

一、对口支援扶贫的做法和成绩

为了让贫困地区百姓除去病根拔穷根,我国卫生健康对口支援工作打出了“组合拳”,较大地缓解了贫困地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十三五”期间,健康扶贫向医疗服务“神经末梢”不断延伸。

全国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累计选派医务人员超过8万人次,在832个贫困县县级医院蹲点帮扶,贫困地区市县级医疗机构累计选派近10万人支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超过100万基层医务人员奋战在扶贫一线。

深度贫困地区和卫生健康服务薄弱环节一直是健康扶贫的重点工作,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地区县医院诊疗能力,方便群众就近获得医疗服务。

微信图片_20210315104448.png

在继续深入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等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以来,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印发《加强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关于调整部分地方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对口关系的通知》,确定963家三级医院与834个贫困县的1180家县级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这些文件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等多项内容,同时还制定了评价标准,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截至2018年底,我国通过派驻人员的传、帮、带,帮助县医院新建临床专科5900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超过3.8万项,实现了国家级贫困县远程医疗全覆盖;超过400家贫困县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30余家贫困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取得实效。到2018年年底,全国三级医院已派出两批共315名专家支援新疆8所受援医院,累计诊疗患者9.32万人,手术1.08万台次,实施新项目近500个,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0%;派出四批共699名专家支援西藏8所受援医院,目前已有332种“大病”不出自治区、1914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的“小病”在县域内就能得到及时治疗。

为了做好新疆和西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自2015年起,国家卫健委与中组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确保选优派优,无缝交接,实现从“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方式转变。

二、医疗保障脱贫的做法和成绩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贫困群众全覆盖,健康扶贫攻坚任务接近全面完成。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国家医保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医保扶贫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口超过5亿人次,帮助贫困人口减负近3500亿元。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参保缴费有资助、待遇保障有倾斜、基本保障有边界、管理服务更高效、就医结算更便捷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起“及时发现、精准救治、有效保障、跟踪预警”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工作机制,累计使近1000万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成功摆脱了贫困。

根据健康扶贫动态监测系统显示,贫困人口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明显下降,重点疾病患者自付比由2016年的15%到80%,收窄至2018年的6%到22%。贫困人口的常见病、慢性病和大病重病医疗费用负担均得到有效减轻,助力了脱贫,缓解了贫困。

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为贫困患者排忧解难。截至2020年上半年,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总数从2016年工作启动之初的9种增至30种,专项救治覆盖25个省份,累计住院救治878.8万人次。

一些省份还在国家要求病种基础上,结合本省实际,进一步扩大了病种覆盖范围。构建中国特色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关键就是突出全民覆盖。国家聚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通过定额和全额资助。同时,与有关部门信息共享,动态调整参保人员,将贫困人口尽可能“一个不落”纳入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减轻其疾病负担。

目前,贫困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9%以上。在提升参保率同时,三重保障制度中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均对贫困人口实施了倾斜性补偿政策。贫困人口住院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稳定在80%左右。国家还不断加大深度贫困地区资金倾斜投入。2020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超550元,较2012年增加了310元。

三、对口支援改进相关建议

相比国外,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情况同样存在,且具有长期而广泛的特点,其差距不仅体现在区域性的东西部之间,还体现在城乡以及区域内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

从国外研究看,实行对口支援对患者满意度、患者就医费用、患者就医时间等就医福利方面会有所改善,通过医疗资源整合改善居民就医状况有实证依据。其实,翻开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历史,类似的医务人员支援边远地区活动在我国开展时间更为久远、实施范围更为广阔、参与人数更为众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赤脚医生”,到21世纪初原卫生部组织的《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我国医务支援活动从未停止,且规模越来越大,期间参与的医务人员和受益患者难以数计,可见,在我国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但遗憾的是在大规模的支援实践中,缺乏科学研究和对比,无法为政策制定提供进一步的循证依据。

同时,由于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支援方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在实践中还存在专业不对口,支援一阵风等现象。为了将对口支援落到实处,通过医疗资源整合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惠及广大患者,针对我国对口支援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有关经验,结合现有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本文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1.对口支援应制度化

国外的支援模式经历了从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的过渡,这提示我们在支援中首先应认识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现象存在的长期性,医疗卫生管理部门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时,要关注支援和受援方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通过制度化管理,合理对支援方医务人员进行经济和职称评定优先等补偿和奖励,让其更安于服务基层。同时注重支援的专业和人员与受援方的需求吻合程度。但直接给予支援医务人员晋升职称做法,我们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

2.对口支援应注重技术帮扶

从国外发展历程和我国长期实践不难看出,对口支援最理想的模式是通过在边远地区行医的同时,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带教,建立起当地的医疗卫生队伍。这样不仅有利于平衡医疗资源,也利于建立分级诊疗体系,而且鉴于医疗诊治知识转移的难度,支援应是以固定人员加长期支援为模式开展的,或者通过进修方式,更好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学历学位教育,建立“师徒制”支援关系。

3.对口支援应同最新医改政策动向相融合

目前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为首要目标,医院管理者要考虑如何将对口支援与医院高质量发展更紧密结合起来的问题,比如,医院管理者可以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对口支援相结合,在派驻人员的学科、专业、病种,以及人员结构上重新做出思考。

作者:余庆松 惠宏医疗管理集团董事长  资深战略/人力资源专家